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人民网:公车“实名”阳光下好监督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3-29 08:56:58 点击: 【字体:

如何区别汽车的公私属性?仅凭借汽车常识,如品牌、车型、款型、色彩、牌照等,难辨真伪。这就使群众有效监督公车私用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近日,江苏省苏州市通过喷涂“公务用车”标识,让公车有了看得见的“身份”。  

公车“实名”,实现了防止公权力滥用与方便群众监督的“双赢”。让公车“实名”,是魄力之举,也是创新之举。从苏州的经验看,公车喷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标签化,而是有特定标准,如长六边形白框、“公务用车”4个字、“监督电话12345”等。首先做到信息清楚、识别度高,让公车一目了然。正因此,群众一旦发现公车私用,很容易留存证据,并可以直接举报。  

公车用来办公,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过公车私用、费用奇高也曾是公车治理过程中的顽疾。因此,无论从让群众满意的角度,还是从政府自律的角度,让公车姓“公”、用在公共事务中,才是回归公车公用的本意。在公车改革的同时,让公车曝光在阳光下,也足见政府改革的诚意和决心。  

让公共权力晒在阳光下,是对权力的规范,也是对群众的尊重。公车虽是工具,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权力。除此之外,政府采购、政务招标、公共建设等都有必要在阳光下接受监督。这意味着,权力需要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关涉权力的一些实物或项目,不仅要接受制度的检验,更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公车如此,用公款采购一台电脑、置办一台办公桌,亦如此。  

站在政府治理的角度,公车“实名”彰显了政府的开放心态和与时俱进。只有勇于接受监督的政府才是自信的、有底气的政府,政府也只有在监督中才能从自强走向更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要用来为人民服务。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不能忘记“以人民为中心”,更不能因为坐上公车而丢掉初心。而主动让公车“实名”,则是政府治理走向透明、走向规范、走向清廉的“勇敢一跃”。  

起步就是进步。公车“实名”只是个开始,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公是公、不是私,不只是一个喷涂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拿出更大的魄力,还需要包括群众在内的社会监督力量参与其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