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新华网:“失真”数据让调研变味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6-20 09:55:42 点击: 【字体:

前几日,笔者见一位同事在写调研文章时,对经验做法的某一数据左右“斟酌”、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后才算了事。笔者好奇,数据怎能随意更改?谁知同事如此解释:调研文章本就靠数据撑门面,而数据多少,一般依文章需要而定。  

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随意捏造,使数据服务于文章,这种做法实不可取。任何调研文章,都应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形成文字材料,以得出具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部门或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而作为某一情况的直观表达,数据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数据失真,调研文章就彻底变了味,更说不上发挥作用了。  

然而,揆诸现实,编造数据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干部在撰写调研文章时,为了突出政绩、达到“效果”,随意夸大数据;有的干部在审阅文章时,明知数据失真,但面对考核、竞争压力,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的干部违背调研初衷,闭门造车,虚报数据,只图完成任务。凡此种种,数据即使再“光鲜亮丽”,不但撑不了门面,反而有损调研文章的真实性,滋生不良风气。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然是调研文章,就应当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走出数据“失真”怪圈,归根结底,要深化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弘扬踏实的优良学风,刹住不良风气。要真抓实干,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倾听群众声音,了解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真实数据。一旦发现数据“注水”现象,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铁腕手段将失真数据扼杀在萌芽状态。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