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扶贫路上的那些感动
从一张“跪地填表”的图片,到路灯下核查资料的照片,再到详细绘制帮扶对象状况的“扶贫地图”,近来基层干部的扶贫事迹受到了网民们的追捧。“七一”将近,今年纪念党的生日主题中,广大基层扶贫工作者以及他们走过的扶贫工作路,必将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必将召唤党员干部们从中汲取无尽力量、锤炼党性修为。
仔细端详这张手绘的“扶贫地图”,无论是每社每户的地理位置、致贫原因,还是具体的脱贫时间、帮扶措施,均清晰地一一标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扶贫地图”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比如,家中有大学生的贫困户,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帮扶,危房改造的资金怎样筹集和分配,产业资金的入股、分红是否体现公平,这些细致入微的扶贫攻略正是中央反复强调的“精准”二字。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理想与情怀不在别处,也正在这“绣花”的精准功夫上。
为民的“民”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父老乡亲。我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指的就是一个个生活遭遇困境的群众。扶贫工作干到今天,该解决的面上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需要一个个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的对象了。对此,再搞大而化之的“文件落实文件”“讲话落实讲话”就着实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手持“扶贫地图”的指南针,一顶一顶“穷帽”摘下去,方能扫除贫困之耻,赢得民心万千。
俯下身去,是一种态度;干起事来,则是一种能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不仅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像文中那位扎根农村的扶贫干部一样,不摘帽绝不走人,更要善于把握基层工作、特别是贫困地区工作的方法论。这其中,和困难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乃是摸清底数,了解家中实际困难,并且分门别类开出药方与预案的前提。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入村入户、把困难群众当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在“望闻问切”中交心、治病,这是“扶贫地图”之所以能够感动众多网友的缘由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深度贫困地区时强调,近年来我们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还建立了村官制度,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从他们当中发现好同志、好干部,并着力加以培养。绘就贫困地区的“扶贫地图”,把脱贫攻坚大计写在基层沃土上,更要不断完善我们心中的“扶贫地图”,把赤子情怀抒写在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定能以更加振奋的精神面貌打好这场攻坚战,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准、更扎实、更到点儿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