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多走出办公室接接地气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检查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情况时指出,落实中央纪委扶贫会议工作要求,坚决防止层层发文件、填表格,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而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县乡检查抽查,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核查信访问题线索,掌握真实情况,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层层传导压力,真正狠抓落实。
走出办公室,深入县乡检查抽查,这不仅是“硬要求”,更是“方法论”。当下,正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多接地气、多做实功。贫困家庭收入现状如何?贫困地区产业面貌怎样?扶贫举措是否落地?这些问题,材料里难找钥匙,汇报中难找答案。唯有走出办公室,走入田间地头,走到工作一线,与群众谈心交心、打成一片,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
办公室虽然舒适,但看不到群众疾苦,听不到群众诉求,解不了群众烦忧,得不到群众的真心真情。然而,现实中有的干部“机关病”难治,“宁愿喊哑嗓子,也不愿干出样子”,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只想待在办公室里,编印千篇一律的文件,制定各种各样的方案,下载不着边际的文章,填写毫无意义的报表,编造五花八门的简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闭门造车、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层层应付、蒙混过关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伤害了群众感情,令干部蒙羞,让群众心寒。
廖俊波在工作中坚持的一条就是,“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为了解扶贫对象最真实的情况,他家家入户做调查、摸实情,真诚地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交谈,利用大腿膝盖这个临时“办公桌”,用心聆听老百姓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廖俊波身体力行“走出办公室抓落实”,得到群众的拥戴和认可。
实际上,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走出办公室”的作风。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如果不到企业看看、不听企业意见、不问企业需求,出台的政策就有可能失去针对性;推进简政放权,如果单单看数字、听总结,不知群众感受,不见落实效果,改革的方向就有可能偏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走出办公室,是工作方法,也是处事态度,更见担当品性。饱含对群众的一片热忱、对工作的一腔热血,自然不会有“等靠要”的惰性思维,自然会主动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多做接地气的实功,多与群众推心置腹,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工作,增进感情,群众能不欢迎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