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公共治理须用“绣花功”
古朴的街道,犹如人与历史对话;创意的街道,能激发人与城市的活力;整洁的街道,象征着最朴素的美。对一地政府来说,治理好一座城市首先需要整治好一条条街,这既是“面子工程”,更是“人心工程”。
在很多地方,“市中心”美如画,“边角地”却乱如麻,如何让背街小巷也能焕发生机,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最近,有媒体报道,海南省海口市在近两年里,改造整治了2400多条背街小巷,曾经的巷里巷外“两重天”变成了从头到脚“换新装”。正如当地百姓的打分,近两年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95.07%和97.05%。这足以说明,政府用心治理,百姓就会真心拥护,而治理的点滴作为在细微处着手,需要始于“路在脚下”。
“小角落里是市民的大民生。”这样的观念如今看起来很平常,但在一段时间内并非如此。有的地方交通拥堵不堪,解决问题时却重限制、轻疏导;有的地方倡导着绿色出行,骑车时却总是遇到“断头路”;还有的地方下放行政审批权,却因种种原因出现基层“接不住”的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百姓已久,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极大地影响着民生改善和幸福生活。治理不就是要找到“痛点”和“堵点”,对症下药,让百姓真正有获得感吗?在这一点上,各级政府之前即便做了很多工作,也还须再接再厉。
公共治理是一项精细化工作,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就像平整路面,从规划到施工、从拆除到建设、从粉刷到美化,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实现从硬化、亮化到绿化、美化。如今,当人们迈入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一键搞定”;以前未曾遇到的难题,现在有必要提上日程。诸如“奇葩证明”“循环论证”,哪一个不是在微观层面上给百姓添了堵,哪一个不是在信息时代找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实际上,小到街道整治的工作,大到政策便利的举措,只要时刻把脉好时代节奏、瞄准百姓需求,做起来就不难。
改善百姓的福祉,要的是久久为功的韧劲和驰而不息的精神。如果说街道的敞亮让百姓乐于步行其间,那么社区环境怎么样、医疗救助如何、残障设施是否齐全等问题都需要认真考量。其实,做好一项民生工作,何尝不是提升的开始,再审视哪里存在不足、哪里需要改善、哪里可以提高,也十分必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任重而道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