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脱贫攻坚重在激活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扶贫工作面对的棘手问题。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脱贫攻坚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有效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最终摆脱贫困,既检验着帮扶干部攻坚克难的能力,更事关脱贫攻坚的有序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脱贫攻坚,贫困群众是主体,是其内因所在。相对贫困群众,各级帮扶力量只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必须通过帮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很难解决脱贫攻坚的根本问题,也难以使贫困群众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期盼脱贫致富,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天性。可是受能力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市场的影响,贫困群众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产生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脱贫攻坚难度的逐步加大,这方面的问题也愈加明显。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进取意识方面的;既有项目资金方面的,也有发展能力方面的,等等。
中国有句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好帮扶工作关键是教会贫困群众“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年年有“鱼”,永续发展。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干部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准把好能够使“鸡蛋”孵化为“小鸡”的“火候”和“温度”,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的底气和本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脱贫致富,彻底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脉。而且,越是攻坚越要加大帮扶力度,加强与贫困群众的良性互动,扎实做好帮扶工作,丝毫不可懈怠。
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个系统工程。既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也不能简单地扶志扶智;既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也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更不能忽视市场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而是要脚踏实地系统谋划,精准发力,综合施治,全方位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向“我要脱贫”和“我能脱贫”的方向转变。
强力扶志,激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意志。通过扶志立志,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使贫困群众真正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不甘贫穷的斗志,自觉把劳动和脱贫致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追求,切实克服各种“等靠要”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自觉鼓足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做到不脱贫不罢休。
多措并举,强化脱贫致富的动力和素质。以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为目标,把扶贫紧紧与扶智扶技扶能相结合,综合采取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面对面、一对一因户因人无缝对接、良性互动。认真找问题补短板,努力增素质强能力,精心精准做好帮扶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我“造血”功能。
同时,还要培育困难群众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本领。切实加大市场知识培训力度,强化市场预测和引导,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把握市场规律的能力,让他们在积极搏击市场中抢抓机遇、赢得先机,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培育发展产业难、外出务工难和增产增收难的问题,助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苏智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