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学到老,改造到老
3月5日,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许多代表委员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方面的杰出楷模高度概括了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周恩来的崇高风范,源于他永不懈怠、永不自满,矢志不渝地践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穿越时空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让代表委员们感动、敬仰和震撼,激起新时代不忘初心、坚守信仰、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澎湃动力。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应是根植于内心的自觉。周恩来认为,“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是每个党员永远的必修课,是个不断自省、自警、自励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无须扬鞭自奋蹄”,惕厉自省,把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使之成为无须提醒的自觉。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要勤奋学习、躬身实践。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一生不仅勤奋读书,更注意向实践学习。他认为,工作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只要我们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的”。读书学习和工作实践,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增强服务本领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把附近能找到的书全都找来读了。从梁家河回到北京后,本可享受家人团聚的稳定生活,但他认为,“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毅然要求到基层去工作。“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才能磨练心志、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要敢照镜子、勤正衣冠。周恩来1957年在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活动时说,“拿我自己说,受共产党教育三十多年了,是不是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已经完全没有了呢?不是的,甚至于封建思想残余有时候脑子里还蹦一点出来。有的时候,说话没有经过细考虑,讲了错话,或是工作上发生一些偏见,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就是因为思想上还有旧的残余,或者说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展现了共产党人勇于自我批评,不隐瞒自己缺点的宝贵品格。把自己摆进去,经常检视内心,应是每个党员的习惯动作。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按照总书记要求,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要多往深处、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这样才能找出差距、修身正己。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贵在永不松懈、持之以恒。周恩来认为,“停顿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思想生锈。共产党员也是一样”。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有放松学习。反观那些腐败分子,蜕变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放松了一开始的勤谨,放松了自我改造,当遇到危险、逆境、诱惑时,松懈了斗志、失去了定力、迷失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党员领导干部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加强党性修养,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方能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