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新华网:清风浩荡帆更扬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8-05-15 17:19:11 点击: 【字体: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文人王冕诗章《墨梅》流淌的清风雅韵。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援引并藉此寄语广大党员干部。这既彰显了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殷殷期望,浸润着对人民群众的脉脉情深,同时也传递着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完成时的信心和决心,正风肃纪永远在路上的担当和使命。

毋庸置疑,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反腐的不断加码发力,“干部清正”愈发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政府清廉”日渐成为群众点赞的高频热词,“政治清明”宏伟图景已然日臻明朗清晰,实为时代之幸,人民之福。然而,“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就在举国上下阔步新时代、携手共圆梦的伟大征程中,却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群策群力推动发展的形势潮流背道而驰,有的甚至格格不入。“清气满乾坤”的美好图景如何绘就,如何长久?“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老虎’要露头就打,‘苍蝇’乱飞也要拍”,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方向明了,人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不变的方向和不改的初心。风风雨雨数十载,数不清的共产党人为了这一崇高的信仰砥砺奋进,演绎了不可计数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和传奇。再来看那些信仰被“蚕食”或人格被“异化”者,有的规矩意识弱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有发生;有的纪律发条拧得不紧,僭越“红线”而不自省;有的观念扭曲私欲膨胀,在错误方向渐行渐远;有的无视法纪逆流而动,从而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走上人生不归路,同时也让原本清新的空气变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污浊不堪,可叹、可悲、可恨、可耻!

如果把党员干部比作一片“森林”,那么毫无疑问,其间的每一个体就是这片“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树木”。对于茁壮成长、向阳而生的“树木”,要备至呵护、激扬清风;对于初病、已病、病重的“树木”,必须狠下心来疗疾去疴,注清气去污浊。“祸患生于幽微,防患当于未然”,常于发现党员干部身上的“横杈歪枝”“病枝弱干”,常守“望”勤修剪,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或“大喝一声,猛击一掌”,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让“越线者”及时醒悟归位,防止跌入违法犯罪“泥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对错位生长、发生倾斜的“歪树”,“闻”其初病,及时匡扶校正,促其尽快回复正常生长状态。“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对已经发生病虫害、即将枯死的“病树”,及时“问”已病,进而下猛药葆生机,从而免致病入膏肓,医无可医。“病入骨髓,刮骨疗毒,病灶方除”,对于为数不多但严重影响“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烂树”,及时亮剑“零容忍”,遏制蔓延“切病根”。亦唯如此,才能达“惩前毖后”之功,收“治病救人”之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广大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鼓点正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足音铿锵,只要党员干部都能做到思想上清纯、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严格恪守“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操守自觉,颐养“予我之物不多求,无我之物不苛求,身外之物不必求”的开阔胸襟,苦累面前多思得,寂寞之中多思责,日日弹尘,天天洗脸,时时处处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砥砺奋进,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进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由衷信赖和普遍赞誉。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