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新华日报:“一票否决”莫泛化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2-15 17:29:20 点击: 【字体:

政绩考核评价,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干部的注意力、工作的着力点就会聚焦到哪里。近年来,各地注重发挥政绩考核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工作有效落实。但也有一些不够科学、不够务实的评价,产生了负面效应,典型之一就是“一票否决”过多过滥,导致一些基层“一把手”围着一票否决事项转,而忽视了对全局工作的研究把握,减少了对攻坚克难的投入。
  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制度,初衷是为了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性,使之在对考核对象的评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围绕中心、保证重点的“一票否决”,有力地推动了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然而,任何事情都怕泛化。有基层干部坦言,“‘一票否决’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各地区、各部门都借“一票否决”来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一票否决”的泛化,弊端不容忽视。一来,容易造成工作重心和行政资源过度集中于“一票否决”事项,影响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二来,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慢慢地有些工作就走形了。三来,加重了基层负担,使得基层的同志疲于应付、不堪重负。此外,“一票否决”意味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某个地方一年下来各方面工作都还不错,就因为某件事情没做好,全年的成绩就都不被认可了,这在事实上是以偏概全,会严重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其实,“一票否决”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一票否决”可操作性本来就不高,是为了显示推进工作的力度和决心,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有些“一票否决”,没有相匹配的问责机制,最终沦为摆设,还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还有些“一票否决”弹性空间大,比如“重大舆情”,影响程度是大是小,有时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
  解决“一票否决”泛化问题,是转变工作作风、减轻基层负担、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减”,应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一票否决”事项,除中央和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外,不宜随意增设;对自行设定的严格规范清理,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最好合并。其次是“优”,对当前确需保留的“一票否决”事项,各地应进一步规范,增强指标设置、否决程序和责任追究的科学性。比如,从原来的“全盘否定”调整为考核降档,相对就务实一些。
  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核心是求真务实,不能以简单的行政指令代替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应严格遵循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一票否决”的考核,既要有力、精准,突出关键性工作,强化质量效益指标;也要科学、规范,考核什么、“否决”什么,都要有合理界限;还要多维、全面,不能只看发展成果而不看发展成本,不能只考核“显绩”而不考核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不能只看任内干成了什么而不看走后留下了什么,不能只是政府的“官评”而忽视了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当前,各地各部门正在总结考核今年工作、谋划部署来年工作了,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时间节点,仔细梳理,下定决心解决“一票否决”事项过多过滥的问题,让考核这根指挥棒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