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廉政时评>详细内容

清风扬帆网:筑牢公信力这个反腐败工作基石

来源:清风扬帆网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1-10 11:51:52 点击: 【字体: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审议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这是第一次明确以制度形式对纪检监察工作进行规定,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对纪检机关寄予殷切期望。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纪检机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带头强化自我约束,把监督执纪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做到正人先正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表明了严格自律的担当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工作也是成绩卓然,但是在这过程中,“运动式反腐”“选择性反腐”等种种奇谈怪论在社会中出现,同时,部分违纪违法纪检干部的落马也暴露出纪检监察系统也并非净土,内部可能存在“权力寻租”的风险。纪检监察工作的公信力成为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谁来监督纪委”问题,三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好“灯下黑”问题,五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门户清理”问题,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多次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体现了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进行机构改革,增设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主要受理与纪检监察内部人员有关的信访举报处理、线索调查和训诫惩处。而魏健、罗凯、朱明国等人的落马,也彰显了中央不护短、不遮丑,持续清除“害群之马”,打造过硬队伍的决心,也是一种自信。与“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一样,及时揪出纪检监察队伍中的“内鬼”,同样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深化。如何才能形成常态化?加强制度之“笼”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中央一直致力于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尽管如此,制度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盲点,还需要在实践中加速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进程。
  七次全会审议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规则紧扣监督执纪工作流程,明确请示报告、线索处置、初步核实、立案审查、案件审理、涉案款物管理等工作规程;规定谈话函询的工作程序,执纪审查的审批权限,调查谈话和证据收集的具体要求;提炼有效管用实招,上升为制度规范,把纪委的自我监督同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结合,确保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
  监管者同时也是被监管者,法纪面前无一例外。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强化监督的重要性,形成了监督全方位、无死角,也将成为2017年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大看点——纪委的权力和其它公权力一样,被关进了笼子,只有这样,党中央各项正风反腐要求才会更好落实,社会上种种奇谈怪论才会切实停歇,纪检监察工作的公信力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