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培训考察应严守规矩
一度,一提培训考察,有的干部就错以为是去放松、休闲,“顺道”听听课,有时间再写写作业。曾经一些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也成了“以游代训”,层层搞接待,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肃的学习与调研竟成为“逍遥游”。如此一来,“四风”问题披上了隐身衣,加重了基层接待负担,干部群众意见很大。1月1日起,《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正式实行,对这些思想和行为正式亮出了红牌。
其中,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包括:严禁宴请,严禁变相出国旅游,不得使用私人会所,严禁套取设立小金库,不得发放礼品、礼金、纪念品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在具体的费用管理上,包括授课教师的课时费、培训人员的食宿费用等,都分别给出了执行的标准,甚至培训的纪律、考察的车型,都一一规范详尽。这些“挺在前面”的纪律和规矩,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
反观这些纪律和规矩,无不具有现实针对性。比如,“同时为多班次一并授课的,不重复计算讲课费”,这属于常识性的规则。之所以再次强调,无非是现实中有人挖空心思钻制度的空子,竟连“一课一费”的简单道理都抛到了脑后。所以说,“红线”也好,“黄牌”也罢,并不是什么新提法,只不过回归了最基本要求、最简单常识,属于不能触碰的“底线”。
培训事小,作风事大。很多时候,搞培训的、参加培训的,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醉翁之意不在酒”,总是想借着培训的平台搞些私下的勾连。比如,觥筹交错中认同学、“拜把子”,培训之后有事没事搞些不正当的联谊。不少团团伙伙的“小圈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形成的。因此,树立这些培训的规矩,不能单纯理解成“课怎么上、钱怎么花”,更要从政治高度上认识到,清爽的学习关系至关重要。
归根结底,培训考察是去学习的、去调研的,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充实自己、完成自身能力“再生产”的过程,是了解社情民意、提升理论水平的途径。把握这一点,让培训考察回归最初的本意,我们才能从制度上彻底终结名目繁多的“逍遥游”,从思想上把味道不正的培训关系清除掉。其实,能从繁杂的事务和工作中抽身出来一段时间,不妨安心学习、静心思考,又何苦陷入“心为物役”的“培训关系学”中不能自拔呢?
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一部培训史贯穿了我们党革命与建设各个时期。简单的培训关系、优良的学风、热烈的讨论中,成长起一批又一批优秀党员干部。今天,各行各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扮演好治理现代化中的新定位、新角色,仍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培训考察中严守规矩、端正学风,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