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三剂“良方”将干部“管在平常”
“感谢您的良苦用心,这次提醒谈话非常及时,我一定认真改正存在的不足。”前不久,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党委书记孙海斌收到该镇某干部的一条短信。原来,在王营镇党委收到反映这位干部接待群众态度不好的问题后,党委书记和他进行了提醒谈话。这条充满感激之情的短信,反映了谈话带给干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组织上的提醒、函询和诫勉,是让党员干部及时‘刹住车’,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顽疾’。在从严监督的同时,更是组织对干部莫大的爱护!”孙海斌感慨地说。
自2015年中组部《关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出台以来,淮阴区不断探索从严监督管理干部措施,坚持把提醒、函询、诫勉作为严管干部的“良方”,通过完善制度办法,细化工作举措,强化监督实效,及时抓早抓小抓预防,对干部关爱在经常,严管在平常,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扎紧制度篱笆,保障“管在平常”常态长效
该区建立“1+5”制度体系,多角度、全方位设立规范干部行为的“紧箍咒”和“硬约束”。制定1项监督预警办法《关于对领导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监督预警的实施办法》,细化应予提醒的12种情况、应予函询的13类问题、应予诫勉的15种情形,对提醒、函询和诫勉的行为、方式、程序、工作纪律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出台5项配套制度,制定提醒函询诫勉跟踪问效办法保障监督预警的实效,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乡科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干部出国(境)证件管理制度等,与开展提醒函询诫勉工作的刚性要求相互补充。
找准问题病灶,推动“管在平常”精准执行
为保障制度执行的针对性、严谨性,该区突出三个聚焦,扫描问题“全景”。聚焦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从巡察、干部考察、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监督联席会、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工作中收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聚焦市区委中心重点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精准扶贫、大走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等工作任务中,排查出履职不力不实的问题干部;聚焦干部“八小时以外”,创新“二维码”监督信箱,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领导干部道德品行、家风践行等方面问题。突出精准研判,解析“微问题”。建设干部监督信息“大数据”平台系统,对各类问题指标联动分析“每月会诊”,分类建立“问题干部库”,及时发出“红、黄、蓝”预警信息。突出关爱提醒,分类“治未病”。参照预警情况,下发蓝色提醒卡、黄色警示卡和红色督查卡,对蓝卡干部及时提醒约谈加以鞭策,对黄卡干部函询警示督促整改,对红卡干部进行重点诫勉。
动态监管问效,强化“管在平常”监督实效
一方面,用跟踪督办看整改效果。该区将提醒函询诫勉全程留痕存档,形成完整的“病历”档案;区委成立专项督查组,跟踪督办整改情况;组织部门及时梳理不同年龄段、业务条线、职务层次领导干部身上易发多发的苗头性问题,形成“年度问题预警报告”,配套编印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漫画提醒“口袋书”,让广大干部对照警醒、引以为戒。另一方面,用关爱教育促转化提升。该区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干部结对帮带,督促指导整改;组织部门对整改到位的干部进行激励谈话,对整改不及时、敷衍应付的进行警示约谈;定期组织受到提醒、函询或诫勉的干部党性教育“再回炉”,唤醒干部党性意识,引导激励干部在遵纪守规中进取有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