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用“大数据”织密织牢反腐之网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何应用大数据已经不是少部分专业人士的特权,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大数据的“非凡魔力”,苏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是如此。近日,苏州市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的应用的确为纪律审查工作带来了新机遇,纪检监察机关如何运用“大数据”织密织牢反腐之网,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课题。
在海量数据中筛选线索,更高效
简单来说,数据就是资源,是信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对纪检监察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数据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将貌似不相关联的两个人分析出一些必然的联系,这是人为很难达到的效果。
“大数据”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质效,而且可以把工作人员从繁杂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纪律审查工作的其他重要环节。苏州市纪委案管室相关负责人说,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因为工作纪律要求,信息化建设比一般单位要求更严格,但推进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我们非常重视大数据的应用,希望能够有效地运用大数据资源,为查办案件、防腐治腐服务。”
目前,苏州市纪委已经依托上级纪委建立了信访数据库、问题线索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案管系统三大平台,对信访、案件线索、初核、立案、审理、处分每个环节设置信息采集点,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对案件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流程监控。
依托这些数据库,通过不同的切入点,对海量数据进行细致的多视角的分析。比如,综合分析数据后,总结出问题集中领域、集中部门的规律,从而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这类数据分析不是针对某一个案件,而是从“大数据”层面去剖析,利用数据整合统计查找漏洞,分析出一定的规律性。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纪委从以往的问题上总结查找规律,查找方向性、制度性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
在苏州市纪委的指导下,2015年3月起,吴江区纪委开始尝试运用“大数据”。借助大数据的手段,2016年吴江区立案审查数同比增长了34.6%。在纪律审查过程中,吴江区纪委主动利用互联网查询工具,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开展前期初核,从中了解被调查对象任职履历、所在企业单位背景、行业操作规则等信息,为后期纪律审查工作储备“弹药”。同时,通过获取其他地区办理相似案件的经验数据,把准权力寻租环节,尝试运用“虚拟线索”研判,极大地提高了纪委工作的效率。
吴江区纪委通过与组织、人事部门协调,及时更新了全区党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库,做到对全区党员、监察对象基本信息精确掌握;并自主研发违纪、违法人员比对工具,大大节约了日常比对工作的时间。同时,该区纪委在内部也优化分工协作,明确由纪检监察室、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管理监督室等分头收集党员干部、单位部分的主体信息以及工程信息、政府采购等相关的政务信息,创建常用信息资料档案数据库,为初查初核提供信息支撑。
吴江区还在纪委内部搭建了查询平台,基本完成与相关部门信息平台的对接,“足不出户”便可直接查询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活动轨迹、社会关系等大量信息。
有针对性地执纪审查,更精细
如何保证纪律审查工作更精细、更保密,这就需要大数据的“悄然”介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苏州市纪检机关开始利用各个平台的数据信息资源开展初核工作。利用“大数据”整合和共享资源,可以尽可能缩小知情面,减少跑风漏气,从而降低办案难度、提升办案效果。
比如通过采集公安、环保、税务等单位的行政处罚信息和全市的党员数据库进行身份比对,从而发现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行政法规的案源线索,再结合案件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常熟市纪委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有效提升线索比对效率和准确性。该市通过联通法制监督网上办公平台,实现了常熟市30多家单位行政执法电子卷宗“一站式”“零时差”调阅。通过建立数据比对系统,及时发现了许多行政处罚类案件线索。今年以来,该市已查实线索21条,体现执纪“零容忍”态度。
同时,纪检人员在办案时运用大数据的方法,提升办案科技化水平,利用先进设备分析数据,提供直观的取证报告、展示分析结果,提高审查工作质量,为案件的查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在现实操作中,已经能够依托科技手段和人才资源,将测谎仪器、心理分析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在纪检工作谈话中。在纪律审查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还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PPT,通过流程图、重点示意图、表格分析图等进行展示,便于执纪审查小组成员迅速直观掌握案件来龙去脉,凝聚思想共识、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有效缩短审查时长。
此外,吴江区还用“大数据”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强化国有集体资产精细化管理,智慧监控国企廉政风险。通过一个平台管数据、一套制度管规范、一对哨卡管风险,从制度、平台各方面,智慧高效地监督防控国资的经营风险和国企管理人员的廉政风险。
强化“智慧”监督,更全面
为了让监督更有力更全面,吴中区纪委运用“大数据”创新监督手段,坚持在督查对象、范围、内容实现三个“全覆盖”,确保监督无遗漏。在督查对象上,实现区级机关、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学校等全覆盖;在督查内容上,实现行政账、工会账、食堂账和专项资金帐等费用支出全覆盖;在督查范围上,实现本级单位、下属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等的全覆盖。
吴中区利用“大数据”手段,还实现了对全区公款消费的监督升级,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区财政局对区内重点酒店、商场、超市、旅行社等涉及全区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公款消费进行全面筛查,对重点可疑支出实地开展二轮检查。
今年以来,昆山市借助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整合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关联,强化实时跟踪监督。在“清风行动”中,昆山市运用税务、市场监管、旅游等部门的“大数据”,调取全市38个发卡机构、38个旅行社的3万余条开票记录,进行仔细排查、按图索骥。在密密麻麻的开票记录中,工作人员梳理出100余条涉及各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开票记录,并进行逐一盘点。这一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清风行动”更具针对性。
为了提升执纪审查质量,常熟市纪委将科技手段运用到案件信息核查、线索比对、案情分析中,据了解,今年已经查处案件69起,同比增幅15%。针对大要案查处,常熟市纪委完善信息综合查询平台功能,新增公安、人社、“智慧城市”3条专线,囊括廉政档案、社保信息、商品房登记以及党员信息、住宿记录、机动车所有人、车辆轨迹、手机取证等23类信息,便于全面掌握对象活动轨迹、任职经历、资产状况等,更好描摹出对象的整体“轮廓”。 今年以来,查询92次,提供有价值成案线索10条。
“大数据”高效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每启动一个案件,数据查询和应用无处不在。建立大数据库,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力,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当然,这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作为技术支撑。
在专业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苏州市纪委工作人员需要跟专业的数据人员反复接触学习。“我们都不是专业的统计分析的人员,纪委没有固定专业,在跟大数据接触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在数据分析、数据研判、数据来源等等数据处理方面,已经成为半个专家了。”市纪委案管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然而,由于很多数据库都是各单位根据职能建立的,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信息保密要求,比如银行要保障客户的数据安全,倘若管理不善,会有很大的隐患。市纪委案管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很希望能够把数据库真正地运用起来,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机构牵头把这些库综合起来。因为原始代码不匹配,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支持才能合并这些库。”
以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发展比较缓慢,网络不通,一个科室才一台电脑,技术手段也不够用,研究“大数据”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具备,即便有众多数据,也需要靠人工去分析。现在,技术、人员、物质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能够满足,新的发展趋势为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正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用“大数据”的好时机。苏州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智慧监督”的探索和实践,“大数据”与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的有机融合,将对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张小妹 褚新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