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融合“三种文化”拓展廉政教育“春风化雨”路径
“吴江先贤袁了凡,祖籍分湖芦墟东。自小多磨折,生来命普通……”一段朗朗上口的音乐快板《袁黄了凡》,在苏州市吴江区“家风倡廉”文艺节目巡演第一站“走进盛泽”的广场舞台上响起。
今年以来,吴江区纪委监委进一步挖掘廉政教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家风文化、勤廉文化融为一体,拓展宣传教育“春风化雨”路径,由文件走向文化、会场走向广场、干部走向群众、平面走向立体,引导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红色文化之魂,挺直精神脊梁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
“高长海雪夜救同胞”“倪万根参战澜溪塘”“斯阿珍覆舟葬日寇”“肖心正严墓脱险记”“沈德才送子参军”“范普贤冒险保亲人”“这是姚之英烈士,被日军杀害,牺牲时才21岁;沈波烈士,1947年在江苏东台被还乡团抓住,牺牲时才22岁……”吴江桃源的严墓党史纪念馆珍藏着1919~1949年该地区革命先辈的珍贵史料,忠实记载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严墓党史及英雄事迹让每位参观者动容。
该区桃源镇纪委以党史纪念馆为基础,依托吴江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追寻初心、不忘廉心”为主题,打造地方廉政教育品牌。通过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教育,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把红色基因植根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在新时代新征程当中立根固本,守住廉心,把牢思想之舵,高扬理想之帆,激发继续前进的强大“正能量”。
传承家风文化之根,凝聚价值共识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只有强化对传统优秀家风家训的赓续力度,才能让良好家风成为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行稳致远的力量。
“五湖扬细浪,诉说千年佳话;众镇拂祥云,传承百世家风。”走进同里古镇竹行街135号“吴江家风家训传承馆”,就会看到这样一幅楹联,与馆内正中的匾额“天下之本在家”相得益彰。
该馆今年5月落成开放,布展面积370多平方米,以风范世家、家风典故、吴江名宦等板块展示15个名门望族、39位名人的家风家训,有宋代“修建垂虹桥”的李问,明代“曲坛盟主”沈璟、留下《了凡四训》的袁黄,清代“铁面御史”郭琇、“驴车宰相”沈桂芬和“捐俸修塘”的万青选,近现代有陈去病、金松岑、施则敬、柳亚子,当代有费孝通、倪征燠、程开甲等等,旨在留存历史瑰宝,传承文脉肌理,凝聚价值共识,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员近一万人次。
“这个馆值得参观,党员干部,学生家长,都应该来看看,接受一下传统家风的教育熏陶,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一位参观者饶有兴趣地感慨道。
厚植勤廉文化之基,筑牢思想底盘
勤廉文化是一种以他律为主导,与自律性相结合的行为模式。“用权不可任性,监察就在身边”“学懂监察法,用好手中权,走稳人生路”“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覆盖每一个‘神经末梢’”……在苏州轨交4号线吴江段的每个站台上都有这样醒目的廉政公益广告。
该区坚持点、线、面结合,通过争创廉洁文化示范点、健全完善教育基地、策划舞台文艺演出、征集“纪检人手记”、展出廉政书画作品、创作《清风君说纪》微动漫、开通“清风君鲈乡行”观览线等方式,形成一系列具有浓厚历史底蕴、吴江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勤廉文化精品,并依托轨交4号线、户外LED屏、人民日报屏、气象屏、文化墙(廊)等载体展示勤廉故事、格言警句、视频漫画等,让浓缩的文化快速进入公众视野,让党员干部群众在文化熏陶中正心修身。
廉洁文化观览活动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全区共有112家单位4693人次前往参观,2018年顺势推出了第二期观览活动。“廉洁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的深厚土壤,才能更好地接地气、聚人气、强底气。”该区纪委宣教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周伟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