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加强“三资”监管,助推党风廉洁建设
近年来,东海县纪委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构建“互联网+反腐”模式有效监管“三资”,剑指群众身边的腐败和“四风”问题,开展基层“三资”专项巡察整治工作。
强基础,增强监管针对性。通过不断调研探索,通过制度规范、审计监督、派驻村级纪检监督员等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控,扎紧“三资”管理“铁篱笆”。一是出台《村干部财务收支期末承诺书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期间终了(月末、季末或年末)和村干部离职离任时,由村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作出承诺: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期间内本人所经手的各项财务收支票据已全部转交会计记帐,并在承诺书中说明其经手的将要发生或正在处理过程中一些财务收支事项,对没有说明的事项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一律由本人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组织处理。二是实行定期审计制度。县纪委、财政局、审计局等职能部门职能科室组成审计小组,每年进行一次村干部任期内审计,离任审计安排在干部换届选举或重新任命之前进行。农村各项资金收支明细情况,村集体财产的承包、租赁合同的履行情况、固定资产的形成、变更和处理情况等所有“三资”情况,全部纳入审计,对审计发现的“三资”问题线索,严肃核查处理,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三是推行村级纪检员制度。各乡镇(场、街道)挑选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群众威信较高的人员派驻到各村担任纪检员。驻村纪检员对基层“三资”管理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三资”管理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轻微违纪违规行为,驻村纪检员在履职过程中,发现村里有轻微问题时,可及时纠正解决,发现较大问题时,及时交由党委、纪委处理。
抓关键,实现监管科学化。依托东海促廉惠民网,不断完善 “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为“三资”监管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三资”信息录入全方位。各乡镇收集农村每项集体资产、资源的基本信息,制作资产、资源卡片,通过数据录入,为每个村建立包括固定资产、机动地、水面、林地、“四荒”等清晰、完善的资产、资源电子台账和网络数据库,县级对346个行政村的“三资”运行轨迹进行动态、实时、全面的监控,使服务监管动态化,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传递、实时查询、实时监控、提前预警。实现以农村财务资金监管为主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面监管的根本性转变。二是“三资”监管无盲点。“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通过梳理、归纳“三资”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排查出资产处置异常、租赁无书面合同等若干风险点。按照风险等级,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对全县“三资”运行轨迹进行动态、全面监控,及时提醒县纪检监察部门予以处理,从源头上扫除监管盲点。实现资金合理使用、资产保值增值、资源有序开发,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产生,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三是“三资”监管全天候。在“三资”信息化监管网络平台同步开通了领导网络监管系统,通过互联网,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可以直接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行以及账务处理情况进行查询和监督,及时向有关领导预警提示到期合同、重大资产预处置情况和村级重大项目招投标及实施情况,对农村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无缝隙、全过程的实时监控,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防控措施,实现科技防腐向基层延伸。
建机制,推进监管常态化。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鼓励群众监督的同时,加大巡察力度,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着力构建“三资”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参与制定村财务计划,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检查、审核村经济活动事项,确保民主理财、监督管理落到实处。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受理群众举报,对群众反映强烈、负面影响大、后果严重的的案件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对县内“三资”管理方面的典型案件,全部做到点名道姓通报,同时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乡镇(场、街道)和各行政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参加,发挥了警示教育作用,确保农村“三资”管理规范,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巡察机制。从纪委、审计、财政、农工办等相关单位,抽调专业人员,组建6个专项巡察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联络人,细化各组排查任务,确保排查行动横到边、纵到底,不留任何腐败死角,各巡察组发现的问题形成巡察线索上报信访室,信访室统一编号报领导签批,领导签批后,各责任科室实行签字背书制度,保证对“三资”问题线索深挖细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侵害群众利益的“蛀虫”。三是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对乡、村两级“三资”管理人员违规操作、贪污挪用、侵吞私分、失职渎职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视其情节,严格责任追究。同时对各乡镇辖区发生的“三资”管理方面的案件,在追究案件责任人责任的同时,严格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邵路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