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他山之石>详细内容

苏州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制度扫描:多一次公论,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时间:2017-01-01 13:45:16 点击: 【字体:

    “纪委委员不是荣誉,是职务,更是责任担当。”王岐山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如是说。
  一边是纪委委员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边是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需要层层压实,无疑,苏州市用纪委委员评议质询下级党委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为两者找到最恰好的契合。
  去年以来,苏州探索实践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制度,形成了一套系统而规范的工作路径。自此,不仅多了纪委委员的一次“公论”倒逼,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党风廉政建设纪委监督方式又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紧扣严准实,实践评议质询的工作路径
  20152月,市纪委全会上,市纪委委员第一次对下辖10个市、区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现场提交《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情况测评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情况评议表》《市纪委委员对党()委履行主体责任质询表》。评议、测评采用不记名方式,书面质询涵盖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保障各位纪委委员监督意见的真实表达。
  为了让纪委委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对被评议质询的对象有一个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市纪委全会召开之前,纪委委员会收到一个材料包——两本评议质询材料汇编,一张测评表、一张评议表、一张质询表、一份填表说明和一份投票说明。在评议质询之前,各地上年度对上级巡视巡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等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及时被整理汇编出来,作为纪委委员的参考。
  市纪委全会之后,纪委委员评议质询意见被及时统计,认真汇总。3月,市委组织召开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意见反馈暨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推进会,将情况通报原汁原味向全体市纪委委员反馈,参加会议的各个地方党委负责人也都接到了这份“监测报告”,反馈会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交办会。将压力压严压实压紧,市委办公室更以《反馈函》的形式向各地党委一把手直接交办整改任务,市委书记亲自约谈评议质询排名后两位的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
  为牢牢拧紧各地管党治党的“螺丝钉”, 市纪委委员综合日常监督、调研情况,书面质询各地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症结,通过多项选择的方式对照清单进行“过滤式筛查”,指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地区、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点出少数党员特别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形式,为各市、区崇廉拒腐亮起“警戒灯”。
  同时,市纪委委员在评议质询下级党委集体责任落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各地党委“第一责任人”在“四个亲自、抓长抓常”“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等4个方面的履责情况进行正向测评和反向评议,并将各地党委履行主体责任评议统计表、党委及第一责任人履责情况测评统计表三张表格,包括各项指标全市平均值,原汁原味地向该地党委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揽子”反馈,运用第一种形态促使其“红脸出汗”。
  对于发现的各地党委在落实主体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遮掩、不袒护、不放过,市纪委委员两年来共提出170项质询问题、213条意见建议,为各地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地生根擦亮“指路牌”。
  细化加强化,制度升级让监督更具执行力
  对比一下2015年和2016年党()委履行主体责任评议表,差异跃然纸上。从2015年的11个方面14个问题,拓展到13个方面、61种履责不到位情形,不仅是条款更加细化,而且评议备选清单从正面评价为主,升级到坚持问题导向。
  举例而言,同样是对党委“第一责任人”方面的评价,从问题到备选项都更加趋于科学合理。2015年的评议表中,问题是这样表述的——“您认为该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在履行‘第一责任人’,做到‘四个亲自’方面是否到位?”到了2016年,问题表述修改为“您认为该地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在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从正面评价到直指问题,让评议更加尖锐。提供的评价选项也从“好”“较好”“一般”“不了解”这种简单、笼统,细化成具体的负面清单,比如执行主体责任双报告、大会述廉、廉政谈话等制度不够严格,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教育、制止纠正不够,治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力度不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到位,等等。
  显然,这样的细化和强化,让纪委委员的监督更加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如此切中要害更容易让党委集体包括“一把手”红红脸出出汗,这些具体问题的指出也为党委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找到明确的方向。
  在持续提升评议质询意见质量的同时,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后期整改落实工作的跟踪问效。今年8月,苏州市委成立3个督查组,由市纪委副书记任组长,部分市纪委委员以及市纪委相关室人员为成员,对10个市、区第一次以专项督查方式实地检验整改落实效果,听取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工作报告。专项督查的增设让纪委委员的责任更大,话语更重,监督力更强。
  如今,市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工作已成为苏州市以常态化监督推动主体责任落地生根的一项重要保障举措,为市纪委委员履行职责、深化监督提供了重要平台。吴中区、姑苏区同步组织开展区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工作,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对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成果的固化、制度的升级还将继续。未来,苏州将拓展深化纪委委员评议质询覆盖范围,鼓励推动各市、区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工作,着力解决压力向基层传导“逐级递减”现象;丰富正向测评的涵盖内容,健全反向评议的负面清单,进一步提升评议质询意见精准度;进一步升级固化纪委委员评议质询实践成果,坚持制定方案、评议质询、意见反馈、落实整改、监督检查、年度考核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将上一年度各地区对评议质询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考核结果。
  整改重效果,“闭合回路”传导效应显然
  如今,在苏州高新区,“廉情五分钟”宣讲被列入各级各单位在每月首次党委或班子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党委书记或纪委书记利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进行宣讲。“第一个会议、第一个议程,两个第一就把这项工作提到了一个高度,有了‘廉情五分钟’”,明显一个感觉,每个班子成员的责任心都不一样了!”高新区通安镇纪委书记周雪良如是说。
  为确保主体责任落地有声,苏州市将各地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日常监督的重点内容,突出“6项重点”“3种方式”和“10类情形”,抓好监督检查;将各地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量化为7个方面61项指标,强化定期考核;将各地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下级纪委监督责任履行情况年度报告的重要事项,以评议质询持续传导压力、夯实“两个责任”。
  针对市纪委委员评议表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质询意见,各地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整改落实工作。针对评议质询意见建议逐个分析、逐项挂号、逐条整改,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导,党委常委会其他成员细化措施、分头负责、督促落实。各市、区对照市纪委委员质询意见和评议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主动查纠,形成了469条整改措施,明确了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同时,针对本地个性化问题对症下药,创新举措。张家港市研究制定完善领导干部有关事项报告、防止利益冲突、离职行为限制等配套制度。昆山市、相城区等地立足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作风效能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庸、懒、散、慢等问题的责任追究。苏州工业园区不断完善国资国企监管体系,建立国资办、投控公司和监管专员联合监管格局。
  常熟市、相城区等地持续深化责任清单制度,个性化设置领导班子成员个人清单,并向村、社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基层党组织持续拓展延伸。截止目前,各市、区和78个市级机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593个乡镇(街道)和基层部门单位已建立责任清单,将“两个责任”细化为335572条具体措施,体现部门单位特色和分工领域区别。
  各市、区()委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并切实担负起践行“第一种形态”的主责。常熟市全面实施领导干部廉洁诚信积分管理,对被扣分的党员干部及时通过约谈、诫勉等形式督促其整改。太仓市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勤政廉政半月谈工作,坚持预防在先、提醒在前。吴中区设立领导干部“双向约谈”机制。注重抓小抓早的同时,各市、区党委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监督问责工作,正确把握“大多数”,严厉惩处“少数”和“极少数”,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刘全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